玻璃種、冰種、糯種?
13 4 月, 2019
天然糯種翡翠-金翅皈依
15 4 月, 2019

翡翠玉石中的廣片是甚麼?

簡單來說就是把翡翠切成薄片的一種加工方式,把翡翠切到1MM~2、3MM厚度(註1)都可以說是廣片加工,廣片起初是把一些透明度差,然後墨綠、甚至綠到發黑的材料做起死回生的手法,就像上一篇提到,翡翠越薄他的透光度越好,也導致本來黑綠、墨綠的顏色會因切薄片而變成較討喜深綠色甚至變成翠綠,而原先不透光(沒水頭、水頭差)的石料也搖身變成為有種水的石料(在此看出厚度很重要),通常乾青和鐵龍生(註2)這兩類單一綠色、甚至綠到發黑,透明度極低的石料最常用廣片手法提高價值。而廣片加工是物理的,本身沒有破壞翡翠結構,拿去鑑定也會是天然(A貨)翡翠,但是跟真正有種水的翡翠是兩種價。因為一個是天生一個是後天加工,所以有廣片不保值而沒有蒐藏價值的說法。

不過廣片也不是萬能的,如果翡翠本身結晶顆粒比很粗很大顆,那廣片加工後的效果也是比較差的,也就是透明度還是不太好,價值提昇就沒這麼誇張;然後切太薄的料很容易斷裂,且成品大小也會偏小,這是為了降低斷裂的可能。所以你看到大的翡翠掛件都比較厚是有原因的。不過商人很聰明,逐利的本性讓他們想到解決的方法,就是用鑲嵌包K金的方法,透過鑲嵌可以讓這種翡翠沒那麼容易斷裂,然後把結晶較細但是顏色黑綠的翡翠(多為高品質鐵龍生)切薄,整個用K金包底讓你看不出厚度,從整體外觀來看就感覺很厚,外露的翡翠部分又因為切薄而顯透亮翠綠,整個商品價值就可以升級數十倍,這類手法常見於翡翠首飾上。

說到切薄,還有另一種手法叫“挖底”,原理跟目的其實跟廣片一樣,都是希望提高透明度(俗稱找水),不過挖底更常用於顆粒粗大的翡翠,因此會比廣片弄得更薄,通常是產品的中央薄(往往不到1MM),而周圍稍微厚一點,中央薄處像蛋殼易碎,所以有人戲稱為雞蛋殼,而有不肖的商人(少數,真的!!)就想到用廣片包K金的手法,然後在翡翠跟K金中間的空隙填入樹脂以強化挖底翡翠,減低斷裂破碎的風險,而樹脂本身只是填入翡翠跟K金間空隙並未破壞翡翠本身晶體結構,所以去驗翡翠也還是天然(A貨)翡翠,而樹脂對透光度影響也不算大。買到挖底填樹脂商品的人往往以為自己低價買到種水好的翡翠而心滿意足,而開心賣的人更是滿意(註3)。

下面提供幾個切薄的產品,兩個觀音像是3MM厚,另外一面牌是2MM的。三個本身都是種水差的料,切薄到2MM的牌就變成模糊看到後面字輪廓的糯種等級。旁邊兩個觀他切到3MM,所以還是沒有很透,也證明廣片不是萬能,但如果他切到2MM甚至1MM,那又不一樣了。

註1:廣片也有人稱作薄水。關於廣片厚度有認為1MM左右才符合定義。可參閱百度:https://baike.baidu.com/item/广片;另有廣片手法實例https://www.facebook.com/notes/tulab台灣聯合珠寶玉石鑑定中心-林書弘/久違的綠輝石-永楚料翡翠/1008541045876959/

註2:乾青跟鐵龍生都是翡翠種類的一種,但暫時還沒整理到這個部分,以後會再詳細介紹,我也不想複製貼上資料給你們,這樣沒意思。還有一種常用來廣片的就是永楚料(瓜地馬拉翡翠),暫時也還沒整理到那邊,請見諒,不過據了解永楚料有密度及時間久可能變色的問題,是一種頗有爭議的石料,也是整理後再跟大家分享。

註3:所以有些人會不建議消費者買鑲嵌好的成品,就算要買也不要包底。雖然說有經驗的人可以從重量來分別出是否挖空或是填充樹脂,問題是大部分消費者都是沒經驗的人,而且會包K金的大多都是胸針、頭飾、耳環、項鍊吊墜、戒指等小物件,太小的物件往往更難精準感覺出重量,所以購買相關產品時要多加注意。這篇可以看到實物照片:https://xinyuejade.com/8月份四會天光墟、廣州華林去後分享/

%d 位部落客按了讚: